看了八季的《歌手》,也看見了大陸娛樂市場的變遷
《歌手‧當打之年》在前幾天落幕了,華晨宇毫無懸念地拿下冠軍,成為了這個節目開播以來第一位90後的歌王。
播了八年,節目邀請來的參賽歌手們依舊保持著高水準的演出,但相信許多人內心都有一個疑問:
「這季如果沒有花花,還會有人想看嗎?」
《歌手》也算是我從小看到大的節目了,從每個禮拜期待更新,和大家一起議論著這個禮拜《歌手》帶來的新話題,到逐漸看著它沒落,被其他更豪華的音樂節目超越。
今天就來分享一下《歌手》的這八年來,歷經了哪些改變,大陸的娛樂產業又發生了些什麼事。
回想《歌手》第一季時的光景
我還記得《歌手》(當時叫《我是歌手》)第一季播出時我才國三,美術老師在課堂上播放林志炫翻唱的「煙花易冷」,原本吵鬧的班級瞬間安靜下來,專心聽著林志炫唱著這首至今仍然經典的翻唱歌曲。
邀請這麼多知名歌手如新人一般上節目比賽,這種節目型態在當時的華語音樂圈是前所未有的。
這種突破,讓《歌手》瞬間博得了眾人的目光。接連推出了第二季、第三季,口碑一季比一季好。
《歌手》讓許多在線已久、但已逐漸消失在螢光幕的歌手重新爆紅,例如林志炫、黃綺珊、楊宗緯、李健、胡彥斌……
也讓許多當時在大陸還不知名的歌手人氣瞬間竄升,例如鄧紫棋、李榮浩、李佳薇、ALin……
身為ALin粉絲的我,當時每個禮拜最期待的事就是Alin這禮拜要翻唱的歌曲,聽完後放在手機裡不斷循環播放,「愛上你等於愛上了寂寞」、「我等到花兒也謝了」、「愛」……這些歌曲至今仍儲存在我的手機裡,坐車等車時隨時播來回味。
透過這個節目,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喜歡的歌手,也認識了很多原本不熟悉的歌手。喜歡這個節目總是用感性的方式介紹每位歌手出場,也喜歡歌手唱的每首歌背後都有一段故事、一段意義。
《歌手》從什麼時候開始失去光環?
第三季圓滿落幕後,隔年《歌手》繼續推出第四季,邀請的來賓份量依舊不減,有徐佳瑩、李玟、李克勤、張信哲、容祖兒……歌手們也帶來了比往季還要多元且精彩的表演。
可這時,對數字敏感的大家卻發覺一件事:
第四季的收視率已不如往常好了。
「哎呀反正最後得冠軍的一定是最大咖、最老牌的那些歌手!」
「每兩週淘汰一個人的這種賽制已經看膩了。」
「歌手們會唱的歌也就那些,會搞的橋段也就那樣嘛。」
網路上,不少網友們紛紛吐露這些心聲。
隔年,第五季開播,節目組卻做了讓人錯愕的安排,竟然開始邀請前幾季已經參賽過的歌手回來再次比賽。
邀請一位歌手參賽從來不是容易的事,尤其是在歌壇已有一定地位的歌手,節目組肯定每年都為了邀請歌手而傷透腦經,而這次,顯然節目組終於在邀請歌手方面遇到瓶頸了。
第五季表演依舊精彩,但觀眾們的要求可沒那麼容易被滿足。
「我不要看這些來過的,我要看有新鮮感的!」
到了第六季,連首發陣容都讓大家傻眼,雖然邀請到了國際巨星Jessie J還有資深歌手汪峰、張韶涵,但其餘的多半是聽都沒聽過的歌手,甚至連一張唱片都沒發行過的新人也被找來參賽。
觀眾的質疑、嫌棄,直到話晨宇橫空補位之後才漸漸被平息。
許多人說,《歌手》大概就到此了,今後不會再有了,然而第七季還是在隔年隆重推出。
大概是第六季的陣容被罵太慘,第七季的首發陣容堪稱有史以來最豪華,有劉歡、吳青峰、齊豫、楊坤等,後期甚至還有俄國女歌手Polina Gagarina和金曲歌后楊乃文補位。
然而,誰也沒想到,第七季收視率慘不忍睹。
發生了什麼事?
為什麼從第三季之後,《歌手》的收視率一季比一季差?明明邀請的嘉賓份量很足、表演的品質也不失以往。
主要有兩個原因:
一、中國綜藝節目數量快速成長
從《歌手》開播的2013年到現在2020年的短短八年內,中國的綜藝節目數量成長了將近三十倍,音樂類節目的數量也成長了近十二倍。
不管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節目有沒有做的比以往的還要好看,但顯然觀眾的選擇變多了,而且是多「非常多」。
還記得早期說到中國的音樂節目,除了《歌手》之外,大概就只會想到《中國好聲音》。
但這幾年中國的音樂節目真的多很多,什麼《夢想的聲音》、《天籟之戰》、《中國好歌曲》、《我想和你唱》、《全能星戰》、《蒙面唱將猜猜猜》、《跨界歌王》、《中國新說唱》……
太多太多了,且節目製作的規模一點也不輸給《歌手》,甚至在節目的創新程度、音樂多元性、來賓陣容上遠遠超越。
二、觀眾的娛樂習慣改變
隨著時間推移,中國的90後年輕族群逐漸佔據更多市場,然而對忙碌的年輕人來說「準時收看電視節目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年輕人更傾向用瑣碎的時間看一些手機短視頻,這也是為什麼抖音這類的APP會爆紅。
獲取娛樂的管道更加多元之後,原先習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觀眾也可能被手機遊戲、社交軟體、網紅直播等娛樂給帶走,自然而然地,每週固定播出兩小時的《歌手》節目因此流失許多觀眾。
當餅變小了,卻有更多人來瓜分,如果沒有用比別人更大把的刀去搶,那你能吃到的就更少了,這就是現實。
面對競爭,《歌手》有拿出更大把的刀嗎?
面對收視率的頹勢,《歌手》想了許多辦法,包括掏更多錢邀請大牌歌手參賽、修改賽制增加新鮮感、把舞台裝修得更華麗等,不過這也意味著節目組要燒掉比以往更多的錢。
「歡迎收看由無污染、無添加、全天然的經典有機奶冠名贊助播出的音樂節目《歌手》!」
「哇,看完花花這麼經典的表演,讓我想馬上喝一口經典有機奶!」
「你看這OPPO手機,把我們家LaLa拍的好美啊!」
「在我們宣布第一名以前,我要喝一口水中貴族百歲山!」
《歌手》必須犧牲更多節目片段來植入廣告,才能滿足贊助商們,讓贊助商願意掏更多的錢。
此外,中國這塊餅再大畢竟還是有限,於是這幾年《歌手》也想盡辦法想打入國際市場,邀請許多國際來賓參賽,像是來自英國的Jessie J、來自哈薩克的迪瑪希、來自菲律賓的KZ、來自保加利亞的Kristain Kostov、來自俄國的Polina Gagarin、來自日本的米希亞……
也許打開了一點節目在其他國家的知名度吧,但依舊改變不了《歌手》逐漸被其他大型音樂節目排擠的事實。
《歌手 ‧ 當打之年》有創造轉機嗎?
即便第七季收視率慘慘慘,《歌手》依然隆重推出第八季,也就是《歌手‧當打之年》,邀請了周深、米希亞、蕭敬騰、徐佳瑩等人,還有彷彿是收視保證的華晨宇。
有花花就有收視,只要再邀請幾個新人來踢館增加新鮮感,應該就沒有問題了吧?節目組大概是打著這樣的算盤。
然而,人算不如天算,《歌手‧當打之年》播出兩集後,新冠肺炎爆發。
節目組的危機處理能力不錯,把節目改成線上「雲錄制」,讓歌手們可以在家架設設備表演,反而還更有看頭。
就這樣撐完了這一季。
從這張表看來,《歌手‧當打之年》的收視表現還不錯嘛,比第六季、第七季要好,畢竟邀請了大保險花花。
不過……難道以後《歌手》每一季都得邀請花花才有救嗎?
還記得以前曾流行過一句話:「沒有上過節目《歌手》的歌手稱不上一流歌手。」什麼時候開始,這個節目必須靠一位歌手來支撐了?
過去幾個月,我依然每週準時收看《歌手》,期待每個禮拜歌手們帶來的新歌曲,也在洪濤宣布名次時替歌手們感到緊張。
(我真的算是節目的死忠粉絲了XD)
但與此同時,我也注意到浙江衛視推出一個新的節目:《天賜的聲音》。
這個節目可真是厲害了,登台的都是目前最火紅的歌手,王力宏、張韶涵、薩頂頂、于文文、汪蘇瀧、胡彥斌、蘇有朋、胡夏、炎亞綸、黃霄雲、王晰、龔琳娜、劉惜君、郭靜、尤長靖、韓雪……
《天賜的聲音》舞台超大、超豪華,且歌手演唱的都是傳唱度極高的歌曲。
《歌手》比得過人家嗎?
只能說,在這個競爭的環境下,哪個節目不是無所不用其極在餵食觀眾更多的娛樂、填飽大家的眼球?
身為觀眾的我們,除了好好享受製作單位的餵食之外,也別忘了偶爾還是要放下電子產品,多看看書、多接觸大自然才好呢。
最後補充一下~
《歌手‧當打之年》總決賽播出之後,獲得了不少負評,主要的批評來自對賽制的抨擊、歌手現場表現失常、華晨宇奪冠等等,有一篇評論我覺得寫的還滿忠肯的,推薦給大家:
延伸閱讀
<觀點放送>系列文章
<閱讀分享>系列文章